土地,是農民的命根子,它事關億萬農民的切身利益。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至2058年,對于依靠土地生活的農民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,那又該如何打理好自家的承包地,在土地流轉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?如何從土地中掘金呢?
當前土地流轉遇到的難題
原本流轉土地是為了實現規(guī)模效益,但現在土地流轉的成本卻越來越高,一畝地動輒八百一千元以上,加上人力成本和投入成本也在提高,投入與回報不成正比,已經超出了農戶的經濟承受能力,而在政府補貼、農村金融和政策性保險還不能及時跟上的情況下,一旦出現自然災害或者價格波動,很容易造成資金鏈的斷裂。眼下在我國的幾大糧食主產區(qū),比如安徽、河南,都出現了種糧大戶毀約棄耕的現象。
另外,農民究竟是進城務工還是回家種地,往往是根據當年外出務工的情況來決定的:如果外出掙的多,就把土地流轉出去;如果外出務工找不到好工作或者收入不高,還會選擇回家種地。但是每年經營的土地規(guī)模變動很大對于家庭農場的經營者來說是極為不利的,因為短期流轉的土地往往只能種植一些一年生的、經濟效益偏低的作物,很難做長期投資,這對于農業(yè)生產和土地增值也是相當不利的。
基于以上兩點,目前在全國很多地方,土地流轉遭遇了難題:第一是經營風險,規(guī)模大了不代表效益就高;第二是土地短租,造成種養(yǎng)大戶難以獲得長期的經營收益。
針對土地流轉的一些建議
選擇合適的農業(yè)產業(yè)類型
目前來看,農村地區(qū)已有的農業(yè)產業(yè)類型無外乎四種:第一是規(guī)模農業(yè),通常指大田種植糧食作物或經濟作物,市場風險不大,收益相對穩(wěn)定。第二是設施農業(yè),比如在溫室大棚里搞一些種養(yǎng)殖,投入和產出都比較高,但市場風險也相對較高。第三種是養(yǎng)殖業(yè),和設施農業(yè)特點類似。第四種是休閑農業(yè),需要倚仗當地的自然資源,需要撬動的資金也更多。
所以,在考慮土地流轉以及在確定流轉的面積之前,首先就要明確發(fā)展什么項目、能夠投入多少資金,從自身優(yōu)勢入手。
明確土地用途
很多人流轉了土地,但不了解土地的性質。比如一般農田和基本農田有哪些區(qū)別?鹽堿地、荒山地在國家政策法規(guī)允許的范圍之內有哪些用途?這些都會影響到土地流轉的成本和未來的升值空間。
關注政策扶持及補貼的項目
關注國家重點扶持并且給予補貼的項目,以項目為導向來決定自己的流轉規(guī)模。比如說現在國家大力倡導發(fā)展休閑農業(yè),并且明確提出可以使用集體建設用地、宅基地、四荒地來發(fā)展;國家還大力扶持培育新型經營主體,申請成為符合標準的家庭農場也會獲得相當可觀的政策補貼。
先做好示范標準
在決定大規(guī)模流轉土地之前,可以先流轉少量土地,比如搞一個生態(tài)有機的果 蔬大棚,在獲得市場認可,實現高質高價之后,自然會有周圍鄉(xiāng)親們愿意合伙,這樣就無需再去流轉土地擴大規(guī)模,只給周圍農戶提出標準,形成訂單合作的關系,一樣可以賺到銷售和流通領域的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