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稻中后期田間管理技術指導意見
目前,遼寧省水稻生長已進入抽穗灌漿期,總體生長形勢較好,但受多雨、寡照等因素影響,部分地塊未能控水曬田,根系發(fā)育不如往年,水稻生育進程略有延遲,水稻葉瘟、紋枯病在一些地區(qū)點片發(fā)生。針對上述情況,結合汛期強降雨天氣以及立秋后氣溫下降、溫差較大的實際,提出以下田間管理技術指導意見。
一、加強管理防倒伏
由于前期雨水足,水稻地上莖葉部分長勢好,但根系未經歷曬田晾田,發(fā)育不如往年,在生育后期或遭遇災害性天氣時容易倒伏。因此,要合理施用生長調節(jié)劑,促進根系生長,提高植株素質,增強水稻抗倒伏能力;保持稻田淺水層,灌漿結實期要以間歇灌溉為主,即灌一次淺水,待自然滲干至腳窩有水,再灌下一次淺水。此外,水稻抽穗后30天內不可斷水,避免發(fā)生植株早衰和籽粒不飽滿。對由于洪澇災害田間積水過多的地塊,要及時挖溝通渠,通過機械排水或自流排水排除田間積水,防止植株長時間浸泡,導致根系缺氧早衰,抗倒伏能力下降。
二、科學施好粒肥
因低溫寡照等原因導致緩苗慢,分蘗遲,封行晚,盡管有效分蘗數(shù)和穗粒數(shù)接近常年,但有徒長形態(tài),增加粒重和籽粒成熟度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。應根據(jù)水稻葉色變化、前期施肥量等因素適時適量追施氮肥和葉面噴施磷鉀肥。齊穗后前10天為粒肥最佳施用期,施肥前保證水層,均勻撒施,生長過旺地塊可不追施粒肥,葉色較淡田塊可適當多施。
三、合理調控促早熟
由于水稻發(fā)育遲緩和天氣冷涼的原因,要堅持“保地溫、促早熟、延遲收”的技術路線,改善田間小氣候,增強水稻抵御低溫能力。要促進早熟,適時噴施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、水溶肥或植物生長調節(jié)劑,補充植株養(yǎng)分,增強抗寒能力,提高植株素質,為籽粒灌漿創(chuàng)造良好條件。井水灌溉田塊,要減少灌水頻次,增加地溫。黃熟后要及時斷水,適時收獲。貪青晚熟地塊要適當晚收,一旦發(fā)生低溫冷害,不要急于收獲,可適當推遲收獲,延長后熟生長時間,促進根莖儲存養(yǎng)分向籽粒轉移,減輕冷害影響。
四、及時預防病蟲草害
水稻要重點防范粘蟲、飛虱、稻瘟病等。要強化生態(tài)調控、生物防治和理化誘控、釋放天敵等措施的應用,提高重大病蟲害綠色防控、科學防控水平。在加強病蟲害綠色防控基礎上,突出抓好高密度點片應急化學防治與聯(lián)防聯(lián)控。防控粘蟲要推行生態(tài)調控、利用成蟲交配產卵前需要采食以補充能量的生物習性,采用具有其成蟲喜歡氣味配比出來的誘餌,配合少量殺蟲劑進行生物誘殺。同時抓住卵孵化初期和低齡幼蟲期開展科學用藥防治。防治灰飛虱為主的稻飛虱要突出壓前控后、重點保護水稻灌漿期。稻瘟病的防治以預防為主,稻瘟病突出抓好破口期、抽穗期和齊穗期施藥預防,嚴防穗頸瘟的發(fā)生,同進也要注意生育后期連續(xù)陰雨天氣,對貪青晚熟地塊要防治枝梗瘟和粒瘟。
五、災后及時恢復生產
對于前期洪澇災害,造成過水的田塊或水淹的田塊,要堅持“排、散、管、促”多措并舉,及時搶排積水,恢復土壤透氣性,養(yǎng)根護葉,促進受澇水稻生長。要及時疏通溝渠,排除田間積水,陰雨天可一次性排干,排水后適當曬田,以增強土壤透氣性和根系活力,恢復植株生長。對過水脫肥田塊,要及時追肥,可追施速效氮肥,促進根系和植株恢復生長,防止出現(xiàn)因積水造成早衰、死亡等現(xiàn)象。
12316今日熱點
資訊內容
最新資訊更多》